55月24日至5月30日,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下企业开展毕业答辩的工作连续推进,分别到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杭州雷迪森铂丽大酒店、杭州友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毕业答辩。   

5月24日下午,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一行四人来到九阳股份有限公司为俞启盛、娄和君两位同学举行企业毕业答辩,与会企业经理有陈东坡和老员工丁玉双。两位同学的岗位是小家电的检测,回顾三年的学习经历,俞启盛同学说:“现在做的这份工作用到的就大学里学的两三门课程内容,要是在学校时能够让我针对一个内容学得精通一些就好了。”陈经理对此发表看法:“我们会根据公司需要调配员工岗位,使他们的知识、技能涉及范围较宽,大学3年让学生对一个内容学深是不可取的,我们对新员工有较多的培训,也安排了带班师傅。”陈经理希望员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执行力、主动性和责任心,他评价两位同学的岗位适应能力强,却在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方面有待提高。学校教师下企业为毕业生答辩陈经理始料未及,说一定要找出时间来学校看看。   

5月25日下午,数控技术专业为在校维修中心顶岗实习的学生做了专场答辩会,由吴晓苏教授主持,全体专业教师参加,并邀请企业师傅一起把握提问和辩论环节,以使答辩过程的技术要求更加符合数控机床大修工艺。   

林浩同学展示了丰富的工作图片、维修案例和规范操作要求,将机床从现场定位、功能检测、机床拆解、精度装配等环节进行全面解读,着重讲述自己重点参加的内容,并且以自身的经历回答老师们提出的各种机床大修难题,深得企业师傅肯定。   

徐科夺同学以一种多栅格散热片为例,对加工对象进行工艺分析、程序编写、质量检测甚至连如何冷却和排屑都进行了详细地汇报,工艺流程分析完整、计算过程详实、图纸绘制精美,回答企业师傅的疑难问题彬彬有礼,体现了该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平衡发展。   

由王康、徐皖宁和费嘉敏同学组成的团队,在答辩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兼顾每个同学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兴趣的平衡,使团队发挥出最佳的效率,这也是本次学生答辩的新亮点,以一台完整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维修和升级改造为背景展开。王康同学不但看懂、解剖并且对原有数控机床的梯形图程序进行了大量的优化,提出在原有梯形图的基础上插入功能检测程序;提出了分点检测各个刀架位置信号的方法和信息显示方法,并在业余时间突发奇想,用梯形图编写出魔幻信号灯和俄罗斯方块。徐皖宁同学提出了在机床上安装两个刀架的新奇想法,可以加工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长轴零件,具有很好的技术前瞻性。费嘉敏同学介绍了他对数控机床参数和几何测量的心得,几百个常用的机床参数早已烂熟于胸,这些参数都是一些互不相关的数字符号,如果不是对机床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是根本不可能能记住,他凭借的就是一种在宁静精神下的钻研和责任。与会老师与企业师傅,为同学们的精彩汇报与有理有节答辩纷纷叫好。   

5月28日数控技术专业负责人吴晓苏带领张中明、张素颖等五位专业教师前往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和杭州雷迪森铂丽大酒店分别为李威、陈双艳、徐斌、颜佳俊等九位同学开展毕业答辩。   

参加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答辩会的有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机床事业部总经理温吉堂、机床厂务部厂长袁雪斐、人事副理陈敏、各单位主管及学生的企业指导师傅。答辩会上,吴晓苏教授表示教师走进企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学生毕业答辩是全新的尝试,对此温吉堂总经理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与高度的重视。温总经理还表示在实习中,职业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提升,他希望同学们在答辩过程中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要关注自己的成长,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使优点一直胜过缺点才是成长之道。袁雪斐厂长表示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展现了优于其他院校的良好品质与学习能力,她表示毕业答辩是对实习期工作的总结,更是一种历练,希望同学们在答辩后能进行积极的反思,不断沉淀,不断成长。   

在答辩现场,李威、陈双艳等七位同学用精心制作的PPT,配合精彩的讲解汇报自己的工作收获;企业专家以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的难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并指导学生该如何解决;学校教师则从作业流程、专业知识角度对学生进行提问与指导。答辩会上,温总经理、袁厂长及单位主管多次赞扬了我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再三希望所有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后都能留在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徐斌、颜佳俊同学是在杭州雷迪森铂丽大饭店开展的企业答辩。在答辩过程中,他们充分展现了实践岗位操作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5月30日,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前往杭州友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为王军、申屠凯轩等三位同学开展企业答辩,与会的有人事主管和企业师傅。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答辩,积极展示了自己几个月的收获,准确地回答了答辩委员会的提问,顺利通过答辩。   

通过企业答辩,学校能更贴近企业,以最迅速的动作、最便捷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工作内容和岗位适应情况,可更好地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做细、做扎实,将专业做透,将专业课程做深,是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尝试。用杭州友嘉集团机床事业部总经理温吉堂的话总结:“友嘉机电学院成立八年了,我为现在友嘉机电学院学生的成绩喝彩,更为培育这些学生教师所付出的艰辛点赞。”